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06期28-36页
作者简介:周光礼,湖南武冈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院校研究、大学教学改革。
DOI:10.14138/j.1001-4519.2018.06.002809
摘 要:高等教育向创业转移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加强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紧密联系,应以创业能力发展为中心重新界定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创业是一种职业环境最不确定条件下的就业,通过创业能力的发展可以很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职业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调查研究发现:创业能力聚焦于通用能力、社会技能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信息技能、经济管理、外语等方面的能力。创业者的教育准备相对不足,中国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课程提供不能满足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要求。在发展创业能力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大学课程要做战略性变革:一是以通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二是以实践为导向,三是重视跨学科学习,四是专业课程通识化。
关键词:创业能力; 高等教育; 工作世界; 大学课程
一、问题提出
中国高等教育正快速步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加剧了人们对“过度教育”的担忧。过度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出现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状况。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启动高等教育扩张政策以来,人们就开始讨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1999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央政府逐步接受了一种观点,即要确保经济增长,就需要大力扩充高等教育。21世纪初,随着大规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学者们开始批评高等教育扩张政策所导致的“过度教育”。“毕业即失业”引发了广泛的危机感,政府要求大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人们逐步发现,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存在“过度教育”问题,也存在“教育不足”问题,“诺贝尔难题”日益凸显。2010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因解释了“为何在存在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问题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存在类似情况,一边是用工荒,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什么一边企业需要人,一边大学毕业生会找不到工作呢?这个问题实质上涉及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关系。学院派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深学问,高校办学应该遵循学科逻辑和学术价值,高等教育从来都不应该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杰出的理智。实务界则认为,在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是权利而非特权,高校办学应该遵循社会需求逻辑和工具价值,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工作世界的新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这两种观点其实都难以真正应对“诺贝尔难题”。前者会导致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脱钩,导致“过度教育”或“教育不足”等问题。后者也有问题,因为社会需求是变动不居的,高等教育很难为变幻莫测的工作世界做准备。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泰希勒所言,高等教育不应该为工作世界的即时需求所左右,而应该培养学生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测不可能准确,因此培养学生去适应未来(一种假定的需求)也是危险的。
在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如何消解人们对“过度教育”的担忧呢?本文认为,伴随高等教育扩张进程,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必须彼此适应。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扩张有助于工作和职业世界的更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工作世界的变迁也给高等教育带来变革的压力。展望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职场环境的能力。最不确定的职场环境是创业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的主题。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通用能力,它与问题解决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存在内在关联。泰希勒认为,在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就业体系需要积极的变革者,高等教育必须培养人们改变就业体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创业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以创业的心态干工作”,“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习惯”。那么,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工作世界从“就业能力”到“创业能力”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应该向学生“传递”什么?大学课程方案应该如何回应工作世界的挑战?
二、理论分析与方法选择
1.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关系:非耦合、紧密耦合与松散耦合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或者是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现象。系统耦合是指两个以上独立的同等级的子系统交互部分发生耦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系统。系统耦合可能会使原来的系统产生进化,变成耦合系统,最终成为一个新系统,即复合系统。复合系统或耦合系统经过解耦后,恢复原来的系统模式。根据总系统与子系统关系的不同,耦合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紧密耦合、非耦合、松散耦合。
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之间的协同关系体现在: 一方面,耦合系统要求在工作世界的需求范围内发展高等教育,控制过度教育;另一方面,工作世界的需求是动态的,高等教育可以改造和发展工作和职业世界。据此,可以把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两个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协同的现象定义为高等教育-工作世界耦合, 产生的系统称为高等教育-工作世界耦合系统。系统耦合是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一体化的桥梁,其政策含义在于将高等教育视为开放系统,在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同时,不断更新和发展工作世界,实现高等教育-工作世界系统耦合水平的提高,这就是产教融合。根据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关联程度,它们之间的耦合也分为紧密耦合、非耦合和松散耦合。紧密耦合是指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系统联系过于紧密,强调高等教育要着眼于让学生适应当前工作世界的需求。非耦合是指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脱钩,高等教育坚守学术价值,以“象牙塔”自居、遗世而独立。松散耦合强调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彼此适应,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发生系统联系,强调高等教育不能为工作世界的即时需求所左右。
从就业环境审视工作世界,就业环境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分。从基本目标来审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有追求学术和服务社会之分。如果把确定性-非确定性作为横坐标,把追求学术-服务社会作为纵坐标,可以得到一个二维象限图(图1),四个象限代表四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工作世界的耦合模式:非耦合Ⅰ、非耦合Ⅱ、紧密耦合、松散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系统耦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紧密耦合(第三象限)、改革开放初期的非耦合Ⅰ(第二象限)、社会转型期的非耦合Ⅱ(第一象限)。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行业办学政策,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部门直接对接。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紧密耦合:遵循社会需求逻辑,摒弃学科逻辑;重视专业知识,轻视通用技能;关注适应行业需求,漠视塑造人的素养。紧密耦合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失去了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高校办学不符合教育规律,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
改革开放后,随着行业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进行了“去行业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于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紧密耦合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这种专业教育模式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日益丧失其合法性。在英美通识教育的鼓舞下,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去行业化”,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高校办学理念成为时尚。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进入非耦合阶段:坚守学术价值,批评工具价值;重视通识教育,轻视专业教育;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这个阶段又分为两段:改革开放初期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工作世界依然实行“统包统分”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环境相对确定,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处于非耦合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工作世界实行“自谋职业”的市场体制,就业环境普遍不确定,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和雇主用工荒同时并存的“过度教育”问题,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进入了非耦合Ⅱ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不稳定的就业环境变得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过度教育”问题,高等教育必须加入职业因素,高等教育的教与学必须与职业需要相契合。但是,在不确定的就业环境下,高等教育为毕业生就业做好准备是十分困难的,也是不可取的。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关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松散耦合(第四象限)。高等教育要重视学习与就业的相关性,但高等教育不是工作世界的“跟屁虫”,而是要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就业环境的能力。作为一种职业环境高度不确定性的就业,创业不像传统学生就业有相对清晰的专业和岗位界限,而是运用“通用能力”灵活应对真实而复杂的职业环境。对高等教育来说,为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2.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重构:创业能力及其教育学意义
创业能力可以理解为创业者识别并开发创业机会、获得并利用创业资源,以提供产品和服务来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创业能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34年,熊彼特从创新能力的角度界定了创业能力,他认为,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创业能力就是创业者整合和使用新生产要素实现创新的能力。其中,新生产要素包括五种形式:新产品引进、新市场开拓、新生产方式引进、新原料来源以及采用新生产组织形式。
对创业能力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核心是研究创业者在完成创业任务时应该具备何种类型的技能。学术界对创业能力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视角:特质论和系统论。特质论一般关注成功创业者所具备的特质和能力。其主要观点是:个体特质是创业能力的表现形式或构成要素,它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植根于创业者个人背景中,短期内很难改变,比如性格和风险承担倾向等;另一部分可以通过个体后天学习和培训获得,比如知识和经验等。这种视角将创业能力还原为个体的心理特质,强调发展创业能力是创业者个体的责任。系统论关注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创业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创业能力是创业者个体与创业环境互动的产物,创业能力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进行的,创业环境对个体创业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家庭环境和创业再培训,其次是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这种视角将创业能力视为一个复杂的政策概念,强调发展创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这两种视角对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尽管存在差异,也有相通之处。事实上,系统论视角只是在特质论视角之上,引入开放系统的理念,使之更全面。在系统论视角的指引下,唐靖、姜彦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二阶六维度创业能力概念模型。创业能力的一阶维度为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二阶维度为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在系统论角度的旗帜下,当前对创业能力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聚焦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关系网络和创业学习。研究表明,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先前经验)、关系网络和创业学习会影响创业能力的形成,这些影响因素间也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共同作用于不同类型的创业能力。
高等教育向创业转移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松散耦合关系,有必要根据工作世界的不断变化来“重新定义高等教育”。就此而论,创业能力概念具有重要教育学意义。本文认为,创业是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力资源市场高度不确定条件下的就业。为了应对就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应该以创新能力来重新界定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事实上,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挑战在一定意义上是其基本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即如何在追求知识与服务社会之间、在通用技能与专业知识之间、在适应职业需求与塑造基本素养之间取得平衡。从发展创业能力的角度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做战略性调整:从知识走向能力、从特殊能力走向通用能力。具体地说,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以通用能力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个性。正如泰希勒所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对毕业生的普遍期待是:具有灵活性;能够并且愿意致力于创新和创造;能够应付不确定的情形;对终身学习感兴趣和有准备;有社会敏感性和交流技能;具备团队工作的能力;愿意承担责任;成为企业家;了解不同文化,为进入国际化劳动力市场做准备;跨学科的通用技能被重新认识,成为各种专业技能的基础。
3.研究方法的选择
如果我们在正在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调查创业能力发展的现状,这些研究结论对中国大学课程改革将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变动不居的职业环境需要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核心素养,以及大学课程如何应对工作世界从就业能力到创业能力的转型升级。理论的运用就是方法。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主要基于如下理论假设:第一,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具有松散耦合关系。学习项目的内容和工作任务之间应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为了回应工作世界不断变化的挑战,高等教育目标应以创业能力为中心重新建构。创业是一种职业环境最不确定条件下的就业,通过创业能力的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职业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毕业生更容易适应事先没有预期的工作任务。这是本研究的前提性假设。第二,创业能力发展高度聚焦通用能力、社会技能和个性发展方面的内容。创业能力是一种与社会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不但包括一般认知能力、迁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跨界整合能力、质疑批判能力,而且包括价值观念和社会交际技能。其中,质疑批判能力是创业能力的核心,学生只有保持怀疑和批判态度,才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的工作任务和敢于创新。当然,创业能力并非完全来自于高等教育。第三,基于创业能力的大学课程趋势是重视通用能力和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能力并不只是基于知识和认知,也有情感因素和一定程度的活动能力。因此,要加强专业以外的通用能力和关键技能。这些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范围更广的措施,而非仅仅通过课堂讲授和相关学习。其中,实践导向的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实践导向的学习旨在加强学术学习和未来专业工作预期之间的联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实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产教融合等。
本文的数据来自麦可思与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合作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跟踪研究”,是基于麦可思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调查进行的跟踪调查。调查针对毕业半年后回答就业状态为“自主创业”的人群发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账户号,答卷人回答问卷,答题时间为10~20分钟。该调查总共进行了3次,2012年调查范围覆盖2009-2011届毕业生中的创业人群进行追踪,2013年追踪2012届,2014年追踪2013届;各届次回收的有效样本个数分别为486、1892、3053、1226、1187个。其中,2009届学生实际上是毕业三年后接受调查,其对职场的理解更为深刻。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于所有百分比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故加和可能不为100%。
三、数据呈现与主要发现
1.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既包括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个性心理特质,又包括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人们习惯将前者称为创业素质,将后者称为创业能力。调查发现,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创业素质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创新意识(51.1%)、吃苦耐劳(46.8%)、挑战精神(33.3%)、合作意识(32.5%)、竞争意识(21.9%)(表1)。由此可见,创业需要价值观的注入,价值塑造应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创业能力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经营管理能力(44.9%)、战略思维能力(44.9%)、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38.5%)、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33.8%)、人际交往与谈判技能(32.5%)、分析与决策能力(28.6%)、专业能力(23.5%)、学习应变能力(17.5%)(表2)。这些能力基本覆盖了创业能力概念模型中的机会识别能力、机会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这些比较重要的创业能力以通用能力为主,专业能力为辅。
创业所需要的能力与创业者所具有的能力之间存在反差。调查发现,创业者认为自身比较缺乏的创业素质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创新意识(32.5%)、竞争意识(30.1%)、挑战精神(28.9%)、合作意识(26.5%)、细致严谨(25.3%)(表3)。
创业者认为自身比较缺乏的创业能力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39.4%)、人际交往与谈判技能(37.6%)、经营管理能力(33.9%)、战略思维能力(30.3%)、分析与决策能力(29.1%)(表4)。这些通用能力也是当今大学生最为缺乏的,这与当下大学教育的专业教育和知识性教育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2.创业者的教育准备
创业能力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创业能力的发展需要各方主体参与,创业者的教育准备既包括学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又包括政府或其他机构开展的创业培训。从职场实际需求来看,比较重要的学校创业教育集中在6个方面:市场营销知识和技术(45.4%)、企业管理知识和技术(35.3%)、财税金融知识(35.3%)、创业能力开发(32.8%)、法律与政策(27.7%)、创业素质培养(25.2%)(表5);比较重要的政府创业培训集中在6个方面:法律与政策(42.7%)、财税金融知识(34.2%)、创业环境分析(29.8%)、企业管理知识和技术(28.9%)、市场营销知识和技术(27.1%)、创业实务辅导(25.8%)(表6)。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偏向微观,政府创业培训需求偏向宏观。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经济、管理、法律等领域的专门知识跟大部分创业者的相关性变得更加紧密,学校创业教育有必要使这些专门知识领域通识化。
总体看来,创业者的教育准备相对不足,但存在向好的趋势。调查发现,首次创业前76%的创业者没有接受过任何创业教育,但接受学校举办的创业教育占比在逐年提升,2013届毕业生有19.5%的创业者接受过学校的创业教育(表7)。首次创业前80%的创业者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创业培训,但接受学校举办的创业培训占比也在稳步提升,2013届毕业生有13.6%的创业者接受过学校的创业培训(表8)。
创业者首次创业知识的来源可以进一步说明创业教育准备情况。首次创业的知识来源主要包括大学课堂授课、社会宣传的创业、学校举办的创业活动、创业实践、实习与兼职活动、家庭成员或朋友的介绍等等。研究发现,创业实践(53.9%)、实习与兼职活动(37.9%)、家庭或朋友介绍(32.4%)为创业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没能提供支撑创业者实施创业行为的知识(表9)。这固然是因为创业活动具有实践性和体验式的默会特性,但学校教育与职场实际需求脱节难辞其咎。家庭成员、同学或朋友的介绍作为创业知识的主要来源,这也说明了社会网络对创业能力形成有影响。
3.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伴随工作世界从就业能力到创业能力的转型升级,中国大学教育面临挑战。中国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课程提供不能满足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要求。调查发现,职场最需要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方式是创业实践训练和模拟(46.5%)(表10) 。这说明高校要改变知识性教育传统,倡导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习。知识的教与学固然重要,但应对不确定职场环境的能力更为重要。
创业能力的发展不仅要超越知识获得,而且重视通用能力的培养,包括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能力。跨学科的学习对传统的专业课程提出了挑战。调查发现,创业者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应加以改进的方面集中在7个方面:市场营销知识与技术(34.1%)、创业素质培养(30.5%)、企业管理知识和技术(29.9%)、财税金融知识(29.3%)、法律与政策(28.7%)、创业实务辅导(28.1%)、创业能力开发(25.7%)(表11)。应该说,创业能力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经济金融、经营管理、法律政策、外语等传统专门知识领域通识化。事实上,创业者首次创业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工商管理、经济金融等少数领域也说明了这一点(表12) 。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跟踪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高等教育向创业转移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是加强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紧密联系、应对职场不确定的战略举措。创业是一种职业环境最不确定条件下的就业,通过创业能力的发展可以很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职业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以创业能力发展为中心重构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松散耦合的必然选择。第二,创业能力聚焦于通用能力、社会技能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政策、外语等专门知识领域的能力逐步纳入通用能力的范畴。创业也需要价值观的注入。当前,创业者比较缺乏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质疑批判的能力。第三,创业者的教育准备相对不足。创业能力的发展不只是个体的责任,也是个体的权利。为了实现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发展权,需要学校、政府等各方主体提供产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但是,大部分创业者首次创业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创业教育或创业培训。第四,中国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课程提供不能满足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要求。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无法培养学生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因为能力并不只是基于知识和认知,也有情感因素和一定程度的活动能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范围更广泛的措施,而非仅仅通过课堂讲授和相关学习。其中,实践导向的学习是行之有效的。
这些发现丰富了高等教育职业相关性的理论。泰希勒提出,在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要进一步关注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关系。要从“可雇佣性”和“通用技能”的角度“重新定义高等教育”。本文所展示的“以创业能力为中心重新界定高等教育目标”的研究结论,与泰希勒的理论是相通的。在发展创业能力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大学课程要做战略性变革:第一,以通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为了应对职场的不确定性,毕业生必须具有通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以实践为导向。高等教育的任务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具有从学习世界到工作世界转变的能力。理论是复杂系统简单化的产物,实践主张了解和处理“真实”现象的复杂性。大学课程既要重视理论的思维模式和学术问题解决方式,也要重视职业的思维模式和现实问题解决方式。第三,重视跨学科学习。创业需要通用能力,大学课程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学科分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学科知识分割的一个弊端是:学生不能在系统知识的帮助下,分析和了解真实现象,卓有成效地解决真实问题。学科交叉融合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四,专业课程通识化。随着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成为每个人的必备技能。随着“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习惯”,运营管理与财税金融、公共与法律知识与每个人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强。这些传统专门知识领域的课程要逐步通识化,成为人人都应该接受的知识。
(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博士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关数据,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