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双一流”建设 助力学生发展
——“职途”生涯发展与就业咨询室工作总结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近120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的老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也是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不仅汲取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精华,更弘扬了革命文化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大学文化,这种独特的大学文化正不断滋养着新时代的莘莘学子们健康成长,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师人投身祖国建设。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必须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而要培养出一流人才,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学生应具有主动发展意识,这就要求高校生涯服务必须做到精准细致,人才发展既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涯策略,因此,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职途’生涯发展与就业咨询室”,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生涯发展需求,努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职途”咨询室自开通以来,已受理咨询700余人次,仅2020年,“职途”咨询室就受理个性化咨询388人次,服务时长约17460分钟。2020年的咨询情况反馈表明,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满意度达到99%以上,“不满意”率为零。
一、创造条件,艰难中起步
从2004年开始,学校开展以专题讲座为主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活动;2007年起开设《大学生求职策略与技巧》课程;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2013年起开设《师范生生涯发展与规划》和《大学生自我营销》课程;2014年起开始开设《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2016年起开设《生涯工作坊》系列团体辅导课程,同年,以项目资助的方式,支持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无限可能”生涯工作室,为全校在校生提供生涯咨询服务;2017年3月,在没有场地、没有资金、师资不足、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在就业工作办公楼一楼大厅用几扇屏风隔出一块空间,在行人喧嚣的环境下建立了“‘职途’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咨询室”(以下简称“职途”咨询室)。
2019年初,在办公场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招生与就业工作处(以下简称“招就处”)内部一间明亮的办公室门口挂上了“职途”咨询室的标牌,自此,“职途”咨询室拥有了独立、温馨、私密的咨询空间。
二、打造特色,服务中进取
四年多来,“职途”咨询室始终坚持以国家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各项指导为航行灯,以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各项举措为指挥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工作理念,精心耕耘,不忘初心,形成了“七双”的鲜明特色。
1. 汇集了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来源师资队伍”
咨询室现有专兼职咨询师15人,其中专职咨询师2人,兼职咨询师13人;从职称上看,有正高(研究员)1人,副高(副教授)1人,中级(讲师)10人,初级(助教)3人。这些咨询师全部来自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接受过专业的生涯咨询培训;兼职咨询师主要来自招就处的工作人员和学院的政工干部(分管就业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有些还是学院生涯咨询室的负责人。
2.建立了学校咨询室与学院咨询室相结合的“双咨询阵地”
截至2021年7月,“职途”咨询室配备有独立专用的咨询室2间,并在部分学院设立了分支机构,主要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无限可能”生涯工作室、历史文化学院的“春涯”咨询工作室、外国语学院“Sunny Home”咨询室等,为学生在面积广大的校园就近寻求咨询服务提供了便利。
3.确立了生涯咨询与求职辅导相结合的“双咨询方向”
在咨询内容上,明确了“生涯发展咨询”和“求职辅导”两个大方向,并在大方向之下进行细分,同时保持细分方向的开放性,对于学生在生涯发展和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列入细分方向,到目前为止,已收集细分方向共20多项,并根据学生咨询问题的细分类别,结合咨询师的特长,给出预约建议。
4.探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轨道模式”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的学校正常教学和咨询工作的中断,“职途”咨询室第一时间开辟线上咨询服务,为“最难就业年”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提供解决方案。在一学期的探索中,形成了快速响应的线上咨询预约流程和便捷高效的线上咨询模式,学生复学之后,为适应防疫工作常态化的新形势,也为方便学生,尊重学生意愿,保留了线上咨询通道,为学生提供“双轨道”的咨询模式,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咨询模式,也可根据需要调整模式。
5.形成了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双服务格局”
早在2015年,为了适应学生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就着手准备开设生涯团体辅导,并请台湾的两位生涯辅导专家面向全校辅导员开办了一期生涯团体辅导技能培训班;为了支持团体辅导师的成长,于2016年开设了“团体辅导师成长沙龙”,定期每月开办一次分享活动,同时,生涯工作坊也开始运行。就这样,在咨询室设立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个性化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双服务格局”。
6.营造了生涯咨询与就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双支持环境”
多年以来,招就处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校园就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314”主题特色校园就业文化活动,将咨询服务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贯通,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探索个人兴趣与价值观,检验个人生涯发展水平,提升生涯发展能力。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一个大讲堂(就业大讲堂)、三个故事(听学长讲学涯故事、听毕业生讲求职故事、听校友讲职场故事)、一个宣传周(生涯宣传周)、四大赛事(规划书设计大赛、简历设计大赛、自我营销大赛、金牌求职者模拟大赛)。
7.催生了思政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双融合育人机制”
作为全国较早开设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高校,我校对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建设、咨询服务等的“思政融合”改革与探索亦起步较早。为响应国家对课程思政的引领,我校现已完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与《大学生求职策略与技巧》的课程思政改革,对“就业思政”、“就业育人”理念深谙于心,在教育和咨询工作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观、择业观、幸福观等融入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成才观、就业观、职业观和幸福观”的核心。在咨询工作中,咨询师注重价值引领,高度关注学生对“个人与社会”、“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关系等问题的厘清,以”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三、总结经验,助人中修己
咨询是一项助人事业,对于咨询师来说,需要的是一颗无私真诚的助人之心,并在为人解困的过程中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享受个人价值实现的愉悦。
1.学生的生涯发展与就业需要科学的辅导。在咨询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约60%)在生涯发展与就业过程中处于迷茫状态,主要表现在目标不明确或不知道如何设立目标,有目标无规划或有规划无行动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有学生根本不愿意思考目标问题或生涯发展问题,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同时,不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长久悬而未解的生涯问题,一旦生涯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心理问题也会随之消除。
2.课堂教学不能代替个性化咨询。对于有生涯困惑的学生来说,每一个人的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表象相同,其内部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一对一”的咨询服务来支持他们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实施策略,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3.咨询师的价值在于奉献。支持学生成长,就是支持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事业,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代学生的培养质量就决定了一代建设者的总体素质,而生涯发展与规划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工具,因此,对于咨询师来说,在支持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就是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最好途径。
4.生涯辅导技能应成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必备技能。尽管有了咨询室,但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遇到生涯发展问题都会及时到咨询室来求助,原因是很多学生缺乏生涯发展意识,而高校辅导员也缺乏唤醒学生生涯意识的能力,也不具备识别学生生涯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更好的发展,还需高校辅导员普遍培养起生涯辅导的技能。